古诗句

云门夹峭石

诗句
云门夹峭石
拼音
 yún mén jiā qiào shí
平仄
平平仄仄仄
韵脚
入声十一陌
下一句
石路荫长松

「云门夹峭石」出自:《早发故山作》

云门夹峭石,石路荫长松。谷响猿相应,山深水复重。
餐霞人不见,采药客犹逢。独宿灵潭侧,时闻岳顶钟。

「云门夹峭石」作者:

马戴,字虞臣,曲阳(今江苏东海西南)人。会昌进士。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,以直言获罪,贬为龙阳尉。得赫回京,终太学博士。与贾岛、姚合为诗友。擅长五律。诗保存在《全唐诗》中。

「云门夹峭石」辞典释义

◎ 云门的意思

⒈  周 六乐舞之一。用于祭祀天神。相传为 黄帝 时所作。

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以乐舞教国子。舞《云门》、《大卷》、《大咸》、《大磬》、《大夏》、《大濩》、《大武》。”
郑玄 注:“此 周 所存六代之乐, 黄帝 曰《云门》、《大卷》。 黄帝 能成名万物,以明民共财,言其德如云之所出,民得以有族类。”
《旧唐书·音乐志一》:“按古六代舞,有《云门》、《大咸》、《大夏》、《大韶》,是古之文舞; 殷 之《大濩》, 周 之《大武》,是古之武舞。”
章炳麟 《訄书·辨乐》:“古之作乐,各用其宫。”
自注:“如《大司乐》:舞《云门》,则圜钟为宫。”

⒉  高耸的大门。多比喻富贵之家。

《古文苑·孔融<杂诗>之一》:“高明曜云门,远景灼寒素。”
章樵 注:“云门谓门第穹崇,上侵云汉。”
唐 李华 《含元殿赋》:“玉宇璇阶,云门露闕。”
宋 桑世昌 《兰亭博议·御札一轴三纸藏右司黄荦家》:“珍藏既出于云门,传刻仅留于朔塞。”

⒊  汉 云阳县 的城门。

《文选·班彪<北征赋>》:“歷 云 门而反顾,望通天之崇崇。”
李善 注:“云阳,古县,在 池阳 西北,属 右扶风。云门,即 云阳县 门也。 《汉书》:左冯翊 有 云阳县。”

⒋  山门。借指寺庙。

唐 杜甫 《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》诗:“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。”
唐 陆龟蒙 《新秋月夕客有自远相寻者》诗之一:“云门老僧定未起白阁道士遥相迎。”
唐 尚颜 《寄荆门郑準》诗:“不许姓名留月观终携瓶锡去云门。”

⒌  急流的出口。因水气状如云雾,故称。

《文选·左思<蜀都赋>》:“指渠口以为云门,洒滮池而为陆泽。”
张铣 注:“言水自渠而灌田,故指渠口为云门,犹云来则雨至也。”
唐 杜甫 《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》诗之六:“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。”

⒍  蜀 的代称。

北周 庾信 《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》:“烟沉冰井,雨歇 云门。”
倪璠 注:“此以《蜀都赋》有云门,故以 云门 指 蜀。”
唐 崔涂 《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》诗:“云门 一万里,应笑又担簦。”

⒎  指谷口。

晋 惠远 《庐山东林杂诗》:“有客独冥游,径然忘所适。挥手抚云门,灵关安足闢。”
唐 马戴 《早发故山作》诗:“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。”

⒏  山名。在 浙江 绍兴 南。亦名 东山。山有 云门寺。南朝 梁 处士 何胤 曾居于此。

《梁书·文学传下·王籍》:“﹝ 王籍 ﹞除轻车 湘东王 諮议参军,随府 会稽。郡境有 云门、天柱山,籍 尝游之,或累月不反。”
宋 方岳 《水调歌头·寿赵文昌》词:“胸有 云门 禹穴,笔有禊亭 晋 帖,风露洗脾肝。秋入 紫宸殿,磨玉写琅玕。”

⒐  山名。在 山东省 青州市 南。一名 云峰山。

清 周亮工 《云门送胡元润还白下》诗:“屴崱君能到, 云门 得暂停。”

⒑  山名。在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,连 乐昌县 界。山有 云门寺。五代 文偃禅师 居此。参见“云门宗”。

⒒  佛教宗派名。即云门宗。参见“云门宗”。

宋 陈师道 《请兴化禅师疏》:“某公尊者承佛受记为世导师,绍云门之正宗,分慧林之半座。”
章炳麟 《建立宗教论》:“至云门之訶佛,则非特破相,而亦破名。”

⒓  人体穴位名。位于前胸外上方,当锁骨外端下缘。

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:“云门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。”
王冰 注:“云门在巨骨下,胸中行两傍。”

◎ 夹的意思

【丑集下 • 大】夹·康熙筆画:7·部外筆画:4
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古狎切【韻會】訖洽切,音甲。左右持也。【書·多方】爾曷不夾介乂我周王。【左傳·僖二十六年】夾輔成王。
近也。【書·梓材】懷爲夾。【註】懷遠爲近也。
兼也。【呂温狄仁傑頌】潛授五龍,夾日以飛。
梵夾。【通鑑】唐懿宗於禁中設講,自唱經,手錄梵夾。
鉗夾,巧言膠固也。【柳宗元·乞巧文】膠如鉗夾。
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吉協切【正韻】古協切,音頰。傍也,把也。夾弓,見【周禮·夏官註】。往體多,來體寡曰夾。
劒夾。【陶弘景·刀劒錄】商孔甲採牛首山鐵,鑄一劒,銘曰夾。
【集韻】檄頰切,音協。【說文】俜也。
姓。【前漢·藝文志】有夾氏春秋。
同狹。【後漢·東夷傳】東沃沮,其地東西夾,南北長。【六書正譌】从二人,从省。二人對輔于肘之下,會夾意。

◎ 峭的意思

【寅集中 • 山】峭·康熙筆画:10·部外筆画:7
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七肖切,音俏。山峻拔峭絕也。【集韻】嶮也。【淮南子·繆稱訓】岸峭者必阤。
【謝靈運·過始寧墅詩】巖峭嶺稠疊。
急也,嚴厲也。【前漢·鼂錯傳】錯爲人峭直刻深。【正字通】通作陗。

◎ 石的意思

【午集下 • 石】石·康熙筆画:5·部外筆画:0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常隻切【韻會】常亦切,音碩。【增韻】山骨也。【釋名】山體曰石。【易·說卦傳】艮爲山,爲小石。【楊泉物理論】土精爲石,石氣之核也。氣之生石,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。【春秋·說題詞】石,隂中之陽,陽中之隂,隂精補陽,故山含石。
樂器,八音之一。【書·益稷】擊石拊石。【註】石,磬也。
樂聲不發揚亦曰石。【周禮·春官·典同】厚聲石。【註】鐘太厚則如石,叩之無聲。
堅也。【前漢·揚雄傳】石畫之臣。【師古註】言堅固如石。亦作碩。
星亦稱石。【左傳·僖十六年】隕石于宋五,隕星也。
量名。十斗曰石。【前漢·食貨志】夫治田百畮,歲收畮一石半,爲粟百五十石。
官祿秩數稱石。【師古曰】漢制,三公號稱萬石,以下遞減至百石。
粗布皮革之數亦稱爲石。【唐書·張弘靖傳】汝輩挽兩石弓,不如識一丁字。
水亦稱石。【水經注】河水濁,淸澄一石水六斗泥。
酒亦稱石。【史記·滑稽傳】臣飲一斗亦醉,一石亦醉。
衡名。百二十斤爲石。【書·五子之歌】關石和鈞。【註】三十斤爲鈞,四鈞爲石。【禮·月令】仲春鈞衡石。【前漢·律歷志】石者,大也,權之大者。
州名。【廣韻】秦伐趙取離石,周因邑以名州。
姓。【左傳】衞大夫石碏。
複姓。孔子弟子有石作蜀。
叶常義切,音嗜。【宋玉·高唐賦】勢薄岸而相擊兮,隘交引而却會。崪中怒而特高兮,若浮海而望碣石。
叶石若切,音杓。【楚辭·惜誓】方世俗之幽昬兮,眩白黑之美惡。放山淵之龜玉兮,相與貴夫礫石。
【招魂】長人千仞,惟魂是索些。十日代出,流金礫石些。
叶七各切,音錯。【郭璞·爾雅贊】鰒似蛤,有鱗無殻。一面附石,細孔雜雜,或七或八。

总述:诗句云门夹峭石出自《早发故山作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马戴。

(0)